赠丁仪诗
曹植〔两汉〕
初秋凉气发,庭树微销落。
凝霜依玉除,清风飘飞阁。
朝云不归山,霖雨成川泽。
黍稷委畴陇,农夫安所获。
在贵多忘贱,为恩谁能博。
狐白足御冬,焉念无衣客。
思慕延陵子,宝剑非所惜。
子其宁尔心,亲交义不薄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入秋以来凉风习习,庭中枯叶飘零。
朝霜凝结玉阶,清风飘过带有飞檐的楼阁。
朝云没有回归山林,终于致使连日暴雨泛滥。
农作物都抛弃在田野,农夫哪里会有什么收获?
人们常常身处富贵容易忘却贫贱,又有谁能广博地施恩于他人呢?
狐白裘是足以御寒的,哪里会想到没有衣服穿的人怎样度过严冬?
我倾慕延陵季子的为人,宝剑不是自己所珍惜的。
你一定要安心地等待着,亲近的朋友待你是不会浅薄的。
注释
丁仪:字正礼,沛国(治今安徽滩溪)人,丁冲之子,丁廙之兄,汉魏之际文学家。
销落:凋零。
创作背景
曹操曾打算把女儿嫁给丁仪,后来遭到曹丕阻挠未成。丁仪与曹植友善。曹操一度宠爱曹植,想立为太子,丁仪及其弟丁廙(yì)竭力促成其事,故为曹丕所忌恨。曹丕即位后不久,就把丁仪兄弟杀掉了。这首诗作于曹丕初即位时,虽然当时丁仪还未遭迫害,但他忧心惴惴,郁郁不得志。于是,曹植写此诗安慰他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贺新辉主编·《古诗鉴赏辞典(上)》:中国妇女出版社,2004.08
赏析
该诗以写景起调,是曹植诗常用的手法,然这种写景已不同于《诗经》中起句写景的比兴象征意义,而曹植诗起调的写景往往既有刻画真实景物的作用,同时又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气氛,令诗意高昂慷慨,前人说曹植的诗“工于起调”,就是指这种句子。如“惊风飘白日,忽然归西山”(《赠徐干》),“高台多悲风,朝日照北林”(《杂诗六首》),“高树多悲风,海水扬其波”(《野田黄雀行》),“明月照高楼,流光正徘徊”(《七哀》),就都是这样的名句。此诗的前四句也正是如此,写初秋天气转凉,木叶渐落,寒霜凝阶,清风吹阁,一片秋气萧杀的景象。虽然从“玉除”、“飞阁”等字眼中可以看出诗人身居豪华的宫室,然这四句中一种冷峻肃穆的气
曹植
曹植(192-232),字子建,沛国谯(今安徽省亳州市)人。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,建安文学代表人物。魏武帝曹操之子,魏文帝曹丕之弟,生前曾为陈王,去世后谥号“思”,因此又称陈思王。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、曹丕合称为“三曹”,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“天下才有一石,曹子建独占八斗”的评价。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“仙才”者,曹植、李白、苏轼三人耳。 179篇诗文 712条名句
空桑生李
《风俗通义》〔两汉〕
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,见李核,意欲持归,顾见空桑中有土,因植种,以余浆溉灌。后有人见桑中忽生李,以为神,转相告语。有病目痛者息阴下,言:"李君令我目愈,谢以一豚。"目痛小疾,亦行自愈。众犬吠声,因盲者得视,远近翕赫,其下车马常数千百,酒肉滂沱。间一岁余,张助远出来还,见之惊云:“此有何神,乃我所种耳!”因就斫之。
驱车上东门
佚名〔两汉〕
驱车上东门,遥望郭北墓。
白杨何萧萧,松柏夹广路。
下有陈死人,杳杳即长暮。
潜寐黄泉下,千载永不寤。
浩浩阴阳移,年命如朝露。
人生忽如寄,寿无金石固。
万岁更相迭,贤圣莫能度。(迭 一作:送)
服食求神仙,多为药所误。
不如饮美酒,被服纨与素。
子贡论孔子
《说苑》〔两汉〕
齐景公谓子贡曰:“子师谁?”曰:“臣师仲尼。”公曰:“仲尼贤乎?”对曰:“贤。”公曰:“其贤若何?”对曰:“不知也。”公曰:“子知其贤而不知若何,可乎?”对曰:“今谓天高,无少长愚智皆知高。高几何,皆曰不知也。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若何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