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上官伟长芜城晚眺
严羽〔宋代〕
平芜古堞暮萧条,归思凭高黯未消。
京口寒烟鸦外灭,历阳秋色雁边遥。
清江木落长疑雨,暗浦风多欲上潮。
惆怅此时频极目,江南江北路遥遥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暮色下放眼望去,杂草蔓生的原野尽显萧条,心情黯然忧伤凭高远眺归思难消。
在京口望向飘起的寒烟,乌鸦凄切飞过,夕阳下的秋色映照下雁边更显遥远。
长江边上飘洒的落叶像极了落下的雨水,江浦色暗而风大,怕是潮汛要来。
频频极目远眺故乡,而终因为长江南北路途遥远而不可见。
注释
上官伟长:名良史,号阆峰山人。
芜(wú)城:扬州的别称。
平芜:杂草蔓生的原野。
堞(dié):城上的矮墙。
黯(àn):黯然忧伤的心情。
京口:今江苏镇江。
历阳,今安徽和县。
创作背景
这首诗大约写在宋理宗端平年间诗人漫游吴越之时。上官伟长是严羽的同乡好友,这次他们异地相逢,同登扬州古城晚眺,各有题咏。上官的原作已失传,现只存这首和诗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缪钺等.宋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2015:1454-1455
赏析
这首诗首联描写古城周围的一片萧条景色,中间两联写登临远近所见,最后一联写诗人的归思乡情难遣。全诗采用白描手法,虚实结合,写景工致。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怀乡念家之情。
诗的首联刻画了古城周围的一片萧条景色。“平芜古堞暮萧条,归思凭高黯未消。”扬州地处平原,郊野一望无际,深秋季节,草木凋零,给人以荒芜的感觉。这里的堞代指整个城墙。在广漠的荒原之中,古老的城墙孤零零地矗立着,加上夜幕悄悄降临,这一切都显出一种冷落萧索的气氛。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出诗人的“归思”。作客异地,登临凭眺,本来就容易激发乡情,何况眼前呈现的又是这样凄清的景物,令人黯然销魂。开篇这一联给全诗定下基调。
简析
《和上官伟长芜城晚眺》是一首七言律诗。诗的首联描写古城周围的一片萧条景色,中间两联写登临远近所见,最后一联写诗人的归思乡情难遣。全诗采用白描手法,虚实结合,写景工致,抒发了诗人的怀乡念家之情;其作风清迥刻削,显得含蓄而有余味,但仍缺少盛唐诗歌的浑厚气象。
严羽
严羽,南宋诗论家、诗人。字丹丘,一字仪卿,自号沧浪逋客,世称严沧浪。邵武莒溪(今福建省邵武市莒溪)人。生卒年不详,据其诗推知主要生活于理宗在位期间,至度宗即位时仍在世。一生未曾出仕,大半隐居在家乡,与同宗严仁、严参齐名,号“三严”;又与严肃、严参等8人,号“九严”。严羽论诗推重汉魏盛唐、号召学古,所著《沧浪诗话》名重于世,被誉为宋、元、明、清四朝诗话第一人。 148篇诗文 24条名句
南歌子·香墨弯弯画
秦观〔宋代〕
香墨弯弯画,燕脂淡淡匀。揉蓝衫子杏黄裙,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。
人去空流水,花飞半掩门。乱山何处觅行云?又是一钩新月照黄昏。
江城子·西城杨柳弄春柔
秦观〔宋代〕
西城杨柳弄春柔,动离忧,泪难收。犹记多情、曾为系归舟。碧野朱桥当日事,人不见,水空流。
韶华不为少年留,恨悠悠,几时休?飞絮落花时候、一登楼。便作春江都是泪,流不尽,许多愁。
摸鱼儿·记年时人人何处
何梦桂〔宋代〕
记年时、人人何处,长亭曾共杯酒。酒阑归去行人远,折不尽长亭柳。渐白首。待把酒送君,恰又清明后。青条似旧,问江北江南,离愁如我,还更有人否。
留不住,强把蔬盘瀹韭。行舟又报潮候。风急岸花飞尽也,一曲啼红满袖。春波皱。青草外、人间此恨年年有。留连握手。数人世相逢,百年欢笑,能得几回又。